豫章走笔 | 看见光 追逐光 成为光
豫章路上,走笔成章。让我们一起,体味文字美好,感悟生活本真。这里是红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书香驿站”。《豫章走笔》刊发万青的文章《看见光 追逐光 成为光》。
第一次见到章金媛主任是听她的讲座,2010年,那时我还是一家民营医院刚入职试用期的护士,听着她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内心激动澎湃,原来护士可以这么美!护理工作可以这么有力量!坐在台下仰望着她,她穿着洁白的护士服,胸前别着南丁格尔奖章,眼神温柔却透着坚定。冥冥中的缘分,同年的5月10日我竟然收到南昌市第一医院的入职通知,这里,可是章主任曾经工作过、奋斗过的地方,我是何等的幸运啊!我珍惜机会,努力向上,2023年我有幸来到章金媛主任身边担任秘书。两年多的朝夕相伴,才真正读懂她从南丁格尔奖章走向国际成就奖的一生——那是用热爱、坚守与奉献写就的史诗,更是照亮我护理之路的光。
看见光:临床岁月里的 “护理革新者”
每次听章金媛主任回忆1951年那场流脑疫情,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那时她刚到南昌市第一医院工作不久,尚在哺乳期,却主动请缨带队进入隔离病区。“妈,组织信任我,这是我的责任!” 她对婆婆说的这句话,如今成了我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3000多名患者的生死一线,她日夜守护,用专业与勇气筑起生命防线。后来我在医院档案室看到当年的护理记录,她的字迹工整,每一项病情变化、每一次护理操作都记录得详尽准确,字里行间满是对患者的牵挂。更让我敬佩的是她对护理技术的执着革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晨间为患者更换床单时扬起的灰尘让患者纷纷避之门外,章金媛看在眼里,下班回家就抱着自家被子反复拆套、套拆。我曾见过她保存的旧被子,边角都被磨得发白,那是她无数个夜晚试验 “内折叠拆铺床法” 的见证。这项创新获得了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她笑着说 “后来统计,灰尘少了55.2%” 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把患者的痛点当成自己的心事。她研发的 “节力 S 型铺床法”“输液尿湿报警器” 等37项发明,如今仍是我们护理教学的案例,每次带教新护士时,我都会讲起这些故事,看着他们眼中泛起和我当年一样崇拜的目光,我心中倍感自豪。 还记得第一次跟着章金媛主任翻看她编写的《巡回护理制》,书中夹着泛黄的笔记。她告诉我,当年医院没有呼叫设备,危重病人摇铃都困难,她便提出 “护士站只留一把椅子,其余人全下病房”。41年里,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都坚持巡视病房,“要让病人醒来第一眼看到微笑的护士”。这句话我记在了笔记本第一页,如今当我巡视病房时,看到患者因我的出现而安心的眼神,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章金媛主任——原来,“光”是可以扩散的。 追逐光:退休后筑起 “社区护理长城” 在我们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里,87岁的独居老人杨玉珍,总让我想起与章金媛主任一同上门的那些日子。杨奶奶住的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家在6楼,每次去服务,最触动我的,就是章金媛主任的身影。她今年已96岁,身形早已不似从前挺拔,每一次爬楼梯,都要紧紧握着扶手,一步一步,走得格外蹒跚。有时我看着她微颤的膝盖,想扶她歇一歇,她却总是摆摆手,笑着说 “没事,杨奶奶还等着呢”。102级台阶,对风华正茂的我们来说都不算轻松,可对年过九旬的章金媛主任而言,每向上一步,都要耗费更多力气。汗水浸湿了她的衣领,呼吸也渐渐变得急促,可她从没有过一句抱怨,反而在快到家门口时,特意整理了一下衣襟,又对着手心哈了口气,搓了搓脸,让自己的笑容看起来更精神些。推开门的瞬间,杨奶奶原本有些落寞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章金媛主任拉着杨奶奶的手,声音温和却有力:“妹子,我来看你啦!你看我这老骨头,还能爬上来陪你说话,你比我年轻这么多,身子肯定比我硬朗!” 说着,她熟练地拿出血压计、血糖仪,一边为杨奶奶测量,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血压比上次稳多了,你这阵子肯定听话忌口了,继续保持!我教你的那个简单的按摩手法,每天都做了吧?坚持下去,身体肯定越来越好!”她会仔细翻看杨奶奶的健康档案,把每次的检测数据、注意事项都念给杨奶奶听,末了还会拍拍她的手背:“你放心,我们每周都来,有任何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尽管我上楼很吃力,但是我一定会克服困难,带上年轻人尽快过来的。” 那些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股暖流,悄悄淌进杨奶奶心里。杨奶奶总拉着我的手念叨:“章金媛主任这么大年纪,还一步一步爬楼来看我,每次见着她,我就觉得心里踏实。她总说我能行,我就真觉得自己浑身都有劲儿,哪怕一个人在家,也不觉得孤单了。二十年了,她从来没落下过,这份情,我记一辈子。” 看着章金媛主任在杨奶奶身边忙碌的身影,听着两人之间暖心的对话,我眼眶总忍不住发热。她爬的哪里只是楼梯,更是用自己的行动,为杨奶奶筑起了信心的台阶。她带来的不只是护理服务,更是用自己的坚持,给杨奶奶加油打气,让独居的老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希望。 这就是我追逐的光啊!96岁的章金媛主任,用蹒跚的脚步丈量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用温暖的陪伴传递着力量。这份坚守,这份真情,不仅照亮了杨奶奶的生活,更指引着我,在投身社区护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和团队一起,为更多老人筑起一道充满爱与力量的 “社区护理长城”。 我曾问章金媛主任,2000年为什么要放弃颐养天年,召集16名退休护士成立志愿服务队。她拿出一张旧照片,照片里是她刚退休时在社区看到的场景:老人因缺乏护理知识,病情反复发作而频繁住院。“我是护士,不能看着他们受苦。” 她说这话时,眼神里满是心疼。最初的日子很难,有人把她们当骗子,摆摊宣传时遭人嘲笑,但她从没放弃。直到有一次,她们帮一位卧床病人解决了护理难题,家属握着她的手哭着感谢,“从那以后,越来越多人信我们了”。如今,团队从17人发展到2.2万余人,服务覆盖113个社区,每次整理团队服务数据,看到 “12 亿小时服务时长”“近70万受益者” 这些数字,我都忍不住自豪——这是章金媛主任带领我们筑起的 “社区护理长城”,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块“砖”。 跟着章金媛主任参加过几次 “智慧助老” 活动,看着她手把手教那些比她还年轻的老人用手机挂号、查报告,耐心得像对待孩子。有位老人拉着我说:“章大姐比我家人还有耐心。” 我突然想起她常说的 “五全服务”——全人、全家、全护、全面、全程。她不仅关心老人的身体,更在乎他们的需求,这种“把患者当家人”的理念,如今成了我工作的准则。每次为社区老人做健康指导,我都会学着她的样子,蹲下来和老人说话,把注意事项写成大字条——我在努力成为她那样的人,把“光”带给更多人。 成为光:从 “一个人” 到 “一群人” 的传承 2023 年5月,章金媛主任获得“国际成就奖”的那天,团队里所有人都哭了。视频里,94岁的她穿着护士服及南丁格尔志愿者披肩,坚定地说:“这个奖是中国护士的荣誉,我要和全球护理同仁一起守护人类健康。”我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里的她,又看看身边年轻的志愿者们,突然明白,章金媛主任早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不仅自己走在志愿服务路上,更带动一群人同行,让护理的温暖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如今有47个服务小组,2.2万余名志愿者,其中98%是年轻人。每次高校学生来实习,章金媛主任都会亲自带教,教他们如何与老人拉近距离,进行有效评估、提供康复保健的指导,更培养他们“要有爱心、耐心和同理心”。有个学生曾对我说:“章奶奶让我知道,护理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值得终身奉献的事业。”听到这话,我心里满是骄傲——我们都在努力成为光,章金媛主任的光,正在年轻人身上延续。 去年重阳节,我负责活动的方案策划,这是章金媛主任和团队最重视的活动之一。第一次独立组织重大活动时,我紧张得睡不着,生怕活动方案做得不周到,现场没有人,又怕现场人来得多,出现安全事件……章金媛主任陪我一起修改方案,媒体对接、社区对接、方案对接、物资对接等等……凌晨还在给我发消息:“别怕,跟着心走,把老人们都当作自己家人就好。” 活动当天,座无虚席,原本宽敞的空间瞬间变得狭小,居民们扶老携幼纷纷来到活动现场,有被保姆阿姨扶着走来的90岁老翁,有被志愿者推着轮椅来的半失能老人,有被儿孙们陪着一起来过节的101岁的涂青兰奶奶,还有许多周边承蒙章金媛主任及志愿者照顾的老人们,大家欢聚一堂,分享自己的故事,收获节日的欢愉。正如古语所言:“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许多老人说“今天是这一年之中最高兴的一天”,看到现场老人们及家属感激的笑容,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成了能照亮别人生活中的一束光。现在,我也开始协助章金媛主任带教学生志愿者,像章金媛主任教我那样,给他们讲护理创新的故事,教他们如何与患者沟通。每次看到他们进步,就仿佛看到了刚刚参加工作的自己——原来,努力帮助更多人成为“光”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作为一名年轻护士,我常常思考:章金媛主任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翻阅她的事迹材料,答案逐渐清晰。我想:她的成就,源于对护理事业 “一生只做一件事” 的坚守——从1951年投身护理事业到如今鲐背之年仍在坚持护理志愿服务,70余年初心不改。源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每一项发明、每一种服务模式,都从患者需求出发。源于“既要自己行,更要众人行”的传承,她培养志愿者,搭建团队,让护理精神影响更多人。更源于 “把健康带进千家万户” 的朴素心愿,这份心愿让她超越年龄、超越荣誉,始终行走在为患者服务的路上。 如今,每次走过医院的门诊大厅,看到章金媛主任的宣传视频,我都会停下或放缓脚步。视频里的她笑得那么美、那么从容,眼神里满是温暖与力量。她就像一束永恒的“光”,照亮了我们年轻护士的前行之路,而我们也会在这束“光”的指引下,继续守护患者健康,让南丁格尔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就是对章金媛最好的致敬,也是我们对护理事业最美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