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个月等待铸就生命希望:“00 ”后学子兑现四年青春善举
7月2日的南昌,来自东华理工大学的研二学生小张同学静静地躺在采集床上,血细胞分离机运转的嗡鸣声如同生命交响曲,15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即将为千里之外的一名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曙光。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此刻正以南昌市第78例捐献者的身份,完成四年前在校园献血车上许下的庄严承诺。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戴莹,省红十字会人道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志恬,东华理工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鲁铁定,党委副书记张晓平,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梁璐和市红十字会常务理事、江西恒信监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刘恒红等看望慰问了小张,对他的大爱行为予以高度赞扬。
时间回溯至2021年5月,小张在一次无偿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大意义后,毅然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自己的力量。“当时只觉得,能在数万分之一的概率里成为别人的希望,很值得。”这份朴素的善意在2024年2月迎来了回响,当初配成功的电话响起时,他脱口而出的只有“我愿意”这份坚定的回答。
然而等待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同意捐献后的13个月里,他迟迟没有收到进一步消息。“13个月的等待比想象中漫长,我怕希望落空,更怕那个等救命的患者撑不下去。”那段时间,他积极调整心态,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坚持晨跑增强体质,随时为捐献做好准备。2025年3月,那个等待已久的消息终于来到。小张激动地攥紧拳头,在南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顺利地通过了高分辨监测和捐献前体检。
作为院学生会轮值主席和优秀学生干部,小张凭借优异的表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昨天是七一建党节,我觉得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为党的生日送去祝福,为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非常值得,也非常有意义,这也是一名青年党员应有的担当。”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造血干细胞采集袋上,那抹鲜红比朝霞更耀眼。他看着采集袋说:“等待了13个月,我终于可以兑现四年前的承诺了。”
采集当天,经过血细胞分离机26个循环的运转,15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完成采集。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即将送往远方,移植到一位身患血液病的患者体内,为他送去生命的火种。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通过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技术成熟安全,不会对捐献者健康造成影响。我们呼吁更多18至45周岁的健康公民能够像小张同学一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只需留存8至10毫升血样,就可能为血液病患者留存生的希望。“每个人微小的善举,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光。”小张的这句话,正是对所有潜在捐献者最真挚的呼唤。